skip to Main Content

技战术法

随着商品经济不断的发展,一些亡命之徒目无法纪,有的手持凶器为非作歹拦路抢劫,奸污妇女,行凶报复,滋事械斗以至杀人越货等等。给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许多不应有的损失影响人们的生活秩序,影响四个现代化的顺利进行。为适应中国军警执法活动的紧迫需要,迅速提高军警的实战技能与战术素质,加大打击各种严重暴力犯罪的力度,提高执法效能,满足中国军警实战的需求,使中国军警制敌有法、有据,供中国军人、武警官兵、公安干警、治安保卫人员实战执法战斗应用。

技战术书内容:

1. 技战术技能战术
2. 功夫训练
3. 军警实战101招
4. 格斗拳与警棍术
5. 警械应用与夺凶器
6. 技战术常用战术
7. 军警内壮功
8. 损伤与急救


1 技战术技能战术

1.1 风格特点

中国军警制敌擒拿格斗之所以名闻天下,主要是因其有独特的风格特点。即:

结构紧凑,动作朴实无华,刚健而又敏捷。攻守严密,招势多变。力量的运用,灵活而富有弹性,招招势势都从实践格斗的角度出发,一招一势非打即防,不练花架子。遵循“拳打脚踢一条线”的法则,即起落进退均在一条线路上(包括垂线)。对敌时动作小巧灵活。手法要求“曲而不曲,直而不直”;滚出滚入,爆发力强;随打随回,使对手防不胜防,以快制胜。眼法为:“以目注目为鹄”,以审敌势。拳经云:“手似流星,眼似电”、睁眼者生,眨眼者变。身法为“进低退高,起灵落固”。拳经云:“起如蛰龙升天,落如劈雷击地,迅雷不及掩耳”。既要使身法灵活快敏,又要使步法稳固如枯树盘根。

制敌擒拿格斗术是人与人搏差别之招法。采用踢、打、摔、拿、跌、刁、缠、扣、点、勾、拨、别、扛、撅、顶、戳、拽、顺等综合技法,并根据人体关节、要害、穴位的生理特点,利用人体重心转移的力学原理,迅速使敌手丧失反抗能力。使用方法上,又要求内静外猛。守之似泰山,犯之似猛虎。善借人之力,顺人之身,不与来势顶撞,以四两拨千斤之势。以智胜蛮,真真假假,虚虚实实,飘忽不定,刚柔相济。采用进攻、防守、擒拿、解脱、戳穴、卸骨之法,构成单人、双人、多人对抗的技术和战术体系。因而,具有一定的艺术性、实践技击性和广泛的适应性。不受场地器材、天气等条件限制。不仅可以发展练习功者的身体素质,增加肌肉力量、韧带的弹性和各关节的灵活性,又能提高中枢神经、心血管、呼吸、运动系统,及内脏器官的功能,并且培养练习者勇敢顽强,机智果断等优秀品质和中华民族自豪感。使之逐步达到近敌用肘膝,远敌加手足,贴身即戳穴、卸骨、擒拿,使来犯者丧失反抗能力之目的。因而,制敌擒拿格斗术是中国古代民族文化的一支奇葩,是中国武术宝库中一颗闪烁的明珠。


1.2 技法要旨

1.2.1 头部

头打起意占中央,浑身齐到人难挡。

脚踏中门抢地位,就是神仙亦难防。

头在全身之中占最重要的地位。指挥操纵四肢百骸,因而在练功中对头部的要求是很严格的。头的一举一动,攻杀战守都要合于规则。头要自然上顶,颈部要竖直。“头为周身之主”,要保持中正,颈项部要有意识地竖起。不可以前俯后仰,左重右斜或随意摇晃。也不可以僵硬呆板。 口要上下合闭,以利津液的分泌。神态要安逸,精神要集中,不可以皱眉怒目、咬牙切齿。上颌微向内收,以鼻吸气、呼气为主。

1.2.2 肩部

肩打一阴又一阳,两肘只在暗处藏。

左右全凭盖世功,束展二字使敌亡。

肩部运动之法则,以维持平衡为佳。所以,无论何种姿势,均以肩松为主。松肩也称沉肩或垂肩,随时要注意肩关节松沉,两肩要微微合抱。这样可以使上脚舒展,并且使上脚肌肉产生一股弹性力量,动作可以做的沉稳扎实。松肩和舒胸结合起来,还可以帮助气向下沉。两臂动作敏捷,举动自然合顺。切忌不可以用拙力使肩峰高耸而导致动作生硬,甚至有一高一低的现象出现。这些都不符合人的生理要求,初习之人一定要牢记:“两肩松垂,臂长力活”。

1.2.3 肘部

肘打如同石投井,虽有铁网亦难顶。

进身上跷使敌动,手起肘落即成功。

肘的位置在肩、手之间,承上达下。肘部运动时要注意下坠,使之气力通顺。这样,动作才可以活泼自如,两膊圆贯无滞,使腰背之劲行于腕、掌。应用肘法之时,务必使己与敌接近,贵在神速,迟误则无功。大小臂折垒叠,肘尖发力,可分为盖、挑、架、拐、砸、横等技法。

1.2.4 手部

手打起意在胸膛,其势好似虎扑羊。

沾实发劲顺展放,两手只在肋间藏。

练习手部的法则,是擒使格斗中的主要部分。“两手不离中门,两肘不离脐肋”,出前、守后要随身体运动,随身法变化。腕要微塌,掌要力撑,抓拳要抓紧,握把要有气。腕部微塌,掌心向前下方时,既要有向前顶的力量,又有下按的力量,掌要撑的紧,使手的各部位不能松软懈劲。出拳则要与指抓紧,拇指压在食指、中指的第二指骨节上,力量要贯注在拳的最前端。肩不松则力不到肘,肘不坠则力不到腕,腕不坐、不挺则劲力永不会至手。手之出入,一定要无过不及,刚柔相济方为完善。出手、领手、起手、截手皆合于规则,似流星、似闪电。

1.2.5 腰部

腰为主宰脊髋连,上下发劲是关键。

前伸后屈皆为病,顺乎自然是真传。

腰宜塌,背要拔。擒拿格斗的招势变换,左转右旋都着重于周身的完整和协调。如果腰部松软无力,整个动作就会失掉重心,打拳出脚必然漂浮。因此要塌腰,起到“主宰”作用。背要拔,胸要涵。拔背地叫“紧背”、“圆脊”。它是由两个方面构成:第一,由于头向上顶,颈部竖直,腰部下塌,就使脊背产生一种上拔下拉的感;第二,借助于两肩松沉,胸向内收的功法,掌、拳出击时背阔肌尽力向两边伸展。这样,背部肌肉上下左右都维持一种张力。涵胸就是指舒胸不挺,与拔背是相互联系的,做到了拔背,也就自然涵胸了。“前俯后仰,其势不劲,左斜右倚,皆身之病”。又云:“身如弩弓,拳似箭”。如果躯干不能贯串中正,就起不到“弩”的作用,动作一定会支离破碎,漂浮无力。塌腰、拔背相合,就会使腰背部松展自然,富有弹性,而成为上下动作之枢纽。在练功中,只有注意了塌腰与顶头,就可以做到椎脊正直。在运动时,随着动作的转换,椎脊也应配合伸缩、转折,以帮助臂、腱、腰脊的蓄劲和发力。但是,也不可以故意扭曲和摇摆。以腰发劲贯于脊,脊劲行于肩,肩松则行于肘,肘坠劲气力至腕至手;以腰之劲发贯于胯,以胯领膝,膝领足行。上下连贯合为一个整体。

1.2.6 胯部

胯打阴阳左右连,两足交换势自然。

进退好似鱼打挺,得心应手敌自翻。

胯部是劲力达于下肢的主要机关,因而上承于腰,下达于腿。胯要松、要活、要裹。习练习之时两胯微向前合抱,尾椎向前微翻使臀部收敛,肛向上提。收敛的方法是将肛门附近的括约肌稍加收缩,这样就可以约束臀部外突的弊病,保证身法的中正,以多练仆地锦为妙。

1.2.7 膝部

膝顶下阴必致命,两手虚抖绕上中。

上冲横摆多练习,强身胜敌乐无穷。

两股合抱,膝尖内扣,脚要平稳。擒拿格斗术的步支以直进、进退为主。身体重心前四后六分、前六后四分为其根本。在此基础上,要求进退稳健,机敏灵活。强调“无过不及”,向前不宜超过足尖,以防前倾;向后不可斜过足跟,以克服后仰之病。膝为大小腿之间的枢纽,并且可以运腿部之力达于周身,使身体重心稳固。拳经云:“腿膝下挺为树根”,膝部有上冲横撞,下跪挂拐顶诸法。

1.2.8 足部

足打踩意莫落空,消息全凭后足蹬。

蓄劲须防被敌觉,起势如同卷地风。

足为支撑身体重量,变换身体重心,使身体稳如山岳,动似迅雷之根本。足要平稳,运行中要与手相合。拳经云:“足要劲,手要急,把势迈步似猫行”。因此,动作要敏捷,落步要稳固。下肢要紧密配合,毫不松懈。在进步中,以胯催膝,以膝催足。静止时,胯的微向内“缩劲”,使膝微向内合的“扣劲”与脚向前平稳踏出的“踩劲”拧合。同时,腿的弯屈要适度,太直则僵滞,过屈则无力。四六步时,前腿胫骨与地面夹角约115度,后腿胫骨与地面夹角约65度;六四步时角度与其前后相反。拳经云:“打法先上身,手足齐到方为真”。又曰:“手打三分足打七,五营四稍要合全,气随心意任我用,硬打硬进无摭拦”。步法敏捷,身法活泼,进退得法,攻守得当,变化无穷全在于足之举动。

在制敌擒拿格斗的实践中要求做到协调、紧密、稳固、完整。

姿势正确,动作整齐。要求周身配合协调,立身“看斜似正,看正似斜”。手尖、鼻尖、脚尖,三尖对照,并在一个垂直面上。动作时,须做到手脚齐至。拳法、步法不可有先有后,要同时并进,讲究“心气一发,四肢毕动”,一肢动,百肢摇。

进退和顺,起落均衡。在拳法、步法变换和进退闪转中要注意和拍顺劲、顺气。只有在进退闪转中身体各部位的运动路线、方向、时间、定势后的角度、位置都安排合顺,才不会发生招法失中、动作僵硬、呼吸急促、攻防不当等现象。拳经云:“外不顺、内不合”就是这个道理。 擒拿格斗招法在对抗运动中,迅猛有力,动静分明,“起势如崩墙倒,落势如树扎根”。因而,十分重视起落的均衡稳固。练习时,伸缩纵横,起落转换,都要做到:“动如风,稳如松”、“起如蛰龙升天,落似劈雷击地,迅雷不及掩耳”。

力量充实,呼吸自然。拳脚要紧,腰塌实,发劲迅猛,劲力饱满。做到“脚踏踩意打中门,消息全凭后足蹬;。上肢的一伸一屈,穿戳插点,纵横往来;下肢的进退闪转,虚实变化,每个动作都要求四肢与躯干与动作招势配合的紧密。“去如钢锉,回如钩竿”,出脚行步,裹胯护裆,屈膝扣趾;两臂内外旋转,两手彼此呼应,以腰为轴,周身上下像拧绳一样,拧裹进退,融成一股整劲,快速中带有一股弹力。以此使周身气力充实。 练习中要化刚劲为柔劲,化拙劲为巧劲,擒拿、格斗时,使周身充满一种内在的力量。即不可以松软漂浮,也不可以僵硬呆板,而是灵活自然中的一种沉着完整的气势。

挺胸、提腹、弩气、拙力,是制敌擒拿格斗中最忌的四大毛病。要求松胸实腹,呼吸任其自然,不允许憋气,并做到呼气与动作自然,配合。 气势连贯,是外合一。气势连贯,是一招一势均须相连贯串。要求做到势断劲连,劲变意随。既有明快的节奏,又有绵绵不断的气势。内外相合,肩与气合,气与力合。周身如长蛇阵一样,击首则尾应,击尾则首应,击中节首尾皆应。像长江大海之浪,一浪接一浪;像无端之环,一环套一环,这样就可以完整无滞,制胜于人。


1.3 骨骼要害穴位

制敌擒拿格斗技术、战术、攻击、防守动作,主要是针对人体骨骼、关节、肌肉、神经、脉管等一切要害部位和经脉穴位的特点而创制的。在与敌手实战格斗中,起到控制、制服对手作用。在防御中,起到摆脱敌手对自己的控制和伤害。

1.3.1 骨骼

正常人体共有206块骨,分为头颅骨、躯干骨和四肢骨三部分。因为人体是左右对称的,所以大多数骨都是成对的。从人体骨骼图上可以了解到一些大骨的名称和它们之间的搭配排列情况(图1、2、3)。

头颅骨
头颅骨由8块脑颅骨、15块面颅骨组成。脑颅骨有成对的顶骨、颞骨和不成对的枕骨、额骨、蝶骨、筛骨。面颅骨有成对的上颌骨、腭骨、颧骨、鼻骨、泪骨、下鼻甲骨和不成对的犁骨、下颌骨、舌骨。

躯干骨
成年人的躯干骨包括:颈椎7块、胸椎12块、腰椎5块,共24节椎骨。12对肋骨、1块骶骨、1块尾骨和1块胸骨。24节椎骨和骶、尾骨一齐构成人体的中轴——脊柱。12对肋骨的后面与脊柱连接,在前边除11、12根肋骨外,都有软骨连在胸骨的前缘。

上肢骨
上肢骨由肩带骨与游离上肢骨组成。从身体的一侧讲,在肩部的前面有一块水平于胸骨和肩胛之间,呈∽字形的锁骨。在肩部的后面有一块呈扁平三角形的肩胛骨。这两块骨连接在肩胛骨的上臂骨叫做肱骨。前臂内侧的叫尺骨,外侧的叫桡骨。手腕上有8块小短骨,排成两列。从外向内数有舟骨、月骨、三角骨和豌豆骨,远侧列有大多角骨、小多角骨和头状骨、钩骨。

下肢骨
下肢骨由盆带骨和游离下肢骨组成。从身体的一侧讲,上端的一块叫髋骨。左、右髋构成骨盆。与髋骨相连接的大腿骨叫股骨。下面的髋骨是人体中最大的籽骨。小腿内侧的叫胫骨、外侧的叫腓骨。再向下位于足的后半部有7块短骨叫跗骨,它们叫做跟、距、舟、骰和3块楔骨。与手指骨相当的是趾骨。

1.3.2 关节

关节即骨连结,将全身的骨连成骨骼,构成了人体的支架。相连骨之间有腔隙,失去连续性,这种连结叫有腔隙的骨连结,通常叫关节(动关节)。

下颌关节
下颌关节是由下颌骨的髁状突和颞骨的下颌窝构成的,关节周围有韧带加固。可以前后、上下和左右运动。受到外力的勾、摆、砸、撞,就会脱臼或致残。

颈椎
颈椎是头部与躯干相连接的部分,由7块椎体组成,可称为生命的中枢。可以前屈、后伸、左右转动。受到外力的打击、左右猛拧力扭、前按后推,就会使人体功能遭到破坏,造成高位截瘫等。

肩关节
肩并节是人体活动范围最大的关节。它由肱骨和肩胛骨的关节盂构成,由喙肱韧带,喙肩韧带,以及肱二头肌的长头腱加固。可以外展、内收、前伸、后屈、旋内、旋外、环转等运动。由于关节盂比肱骨小的多,因而,肩关节也极易受伤。如果用力向上提拉或向后猛掀,就会使之脱臼或将韧带、肌肉撕裂。

肘关节
肘关节是由肱骨的远侧端、尺骨、桡骨的近侧端构成。加固肘关节的韧带有尺侧副韧带、桡侧副韧带、桡骨环韧带。可以前屈和伸直。旋内、旋外随桡骨转动。当其挺直后再加压力,就会出现脱臼或韧带、肌肉撕裂等现象。

腕骨关节
腕骨间关节是由近侧列舟骨、月骨、三角骨3个腕骨的远侧面和远侧列的大多角骨、小多角骨、头状骨、钩骨4个腕骨的近侧面相连构成。由手关节掌侧韧带和手关节背侧韧带、腕横韧带加固。由于构成腕关节的骨骼细小复杂,主要靠韧带连接,如果超出它本身的活动范围,如向左折、右拧、内卷、两侧扳等,就会使其骨折、脱臼或撕裂。

髋关节
髋关节由髋骨的髋臼和股骨头构成。由趾骨囊韧带、坐骨囊韧带、髂骨韧带加固。可以伸、屈、外展、内收、左右旋转运动。由于股骨头较小,受到打、砸、撞击以及摔跌后,易折断。

膝关节
膝关节是由股骨的内外侧髁关节面、胫骨、腓骨的内外侧髁的关节和髌骨的后面构成,是人体中最复杂的一个关节。由交叉韧带、胫侧副韧带、腓侧副韧带、髋韧带加固。由于胫骨髁上的关节面稍微收凹陷,与股骨髁连接不够紧密,因而有一对半月形状的软骨填充在内,使两个关节更加紧密起来。它叫做半月板。膝关节可以后屈和伸直。当伸直时,由前面及两侧猛力踹、蹬、踢、踩,轻则使人摔跌,重则脱臼或骨折。

踝关节
踝关节由胫骨、腓骨的下端关节面和距骨上方两侧的关节面构成。由距腓前韧带、距腓后韧带、三角韧带加固。可以内收、外展、背屈运动。左右加力拧板,会使之脱臼、韧带撕裂或失去正常功能。

1.3.3 要害部位

制敌擒拿格斗中讲的要害部位,是指由于外力对人体的击打或压迫,致使出现伤残、昏迷、休克、死亡以及使某些组织、器官发生功能障碍的部位。一般指后脑、腹腔、肋部、裆部、耳门、眼睛和太阳穴等。这些部位的特点是特别薄弱,神经特别敏感,不堪一击。如果受到外力的打、砸、撞、砍、抓、戳、踹,就会使人疼痛难忍甚至丧命(图4)。

头部
头部为人的主宰。有听、视、嗅觉及大脑、小脑等重要器官。直接控制人的进攻、防守等节奏。如果受到外力的打击,则易昏迷,甚至死亡。

咽喉
咽喉由食道、呼吸道组成,两侧附有动脉血管。如果用力卡、压、锁、扳拧、戳插,不仅使不能呼吸,而且造成血液不能流通,大脑得不到供血而使人头昏窒息,以致死亡。

太阳、耳后部
太阳、耳后穴都附着脑主动脉,又距离大脑较近。如果这两个部位受到打击,不但血管壁膨胀,而且血液受阻造成大脑缺血、缺氧,可致使脑震荡、休克等。

腹部
腹部是指胸剑突以下,裆部以上的部位,这里面有脏腑和许多小血管。如果用力掏、崩、勾打,侧容易使腹腔血管膨胀,血液不通,导致心脏跳动加快,使人昏厥。

软肋
软肋一般是指人体12对肋骨中最下边的2-4对。它们小而细长,脆软易折,而且表皮层较薄,因而遇到外力的崩、点、踢、踹,则疼痛难忍。如果右侧肋力被击断,很易扎破肝脏使人大出血而亡。

裆部
裆部生殖器,是人体神经末梢最丰富的部位,反应特别敏感。如遇到外力的顶、撞、踢、抓、撩、戳、插、拽,则浑身无力,甚至死亡。

1.3.4 经脉穴位

经脉穴位是组成人体的重要部分,与制敌擒拿格斗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人身共有365穴,有2穴失传。无论打穴、点穴、卸骨、擒拿诸术,都要求习练习者先知经络穴位,尔后得名师真传,反复习练制敌擒拿格斗招法,才会达到较高的境界。否则,如盲人骑瞎马,无所适从。 人体上有12经络、奇经8脉,它们与5脏6腑息息相关联、阴经通于脏,阳经通于腑。12正经,身体两侧各有一条;奇经8脉均为单线。

正经奇脉名称

12正经是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肝经。

奇经8脉是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阳维脉、阴维脉、阳蹻脉、阴蹻脉。

126主要穴位、位置功能

手太阴肺经从胃脘始,向下经大肠,回过来沿胃上口,穿膈、属肺,从气管、喉横行出腋下,沿上肢桡侧至寸口,出手阳明大肠要相接。该经从中府穴至少商穴,共计11穴。6主穴位、位置功能:

云门穴
位于锁骨外端下沿前正中线旁开6寸。对于咳嗽、气喘、胸胁痛、肩背痛、胸中烦满诸症有疗效。强力点戳伤肺。
中府穴
前胸部之外上方,第二肋骨的外侧乳上,云门穴下。对于肩背痛、胸肌痛、肺气肿、喘息、心脏病、肺结核、四肢肿痛诸症有疗效。如强力戳、击、砍、砸,则臂软无力。
尺泽穴
仰掌肘微屈,位于肘窝横纹中央偏桡侧。对于中风、肘臂挛痛、心胸痛、咽喉肿痛,肘关节及周围组织疾患诸症有疗效。如遇外力砍砸则麻木不举。
孔最穴
位于腋关节桡侧7寸处。对于肘臂厥痛、手指痛屈伸不便、肺疾、喀血、咳嗽、气喘诸症有疗效。如刺、戳、捏则臂部疼痛麻木。
列缺穴
位于腋关节上桡侧1.5寸处。对于手肘痛、中风感冒、颜面麻痹、痉挛、偏头痛诸症有疗效。如用力抓扣,则臂腕发软。

少商穴位于拇指桡侧,距指甲角后1分处。对于咳嗽、气喘、咽喉肿痛、鼻衄、发热、呼吸衰竭、窒息、中风昏迷诸症有疗效。属急救穴之一,用力挖剥伤心。

手阳明大肠经从食指桡侧端始,沿上肢背面桡侧至肩上,交会于椎,向前入缺盆,络肺,穿横膈入腹,属大肠。支脉从缺盆上行至面颊下齿,回挟口角在人中处交会,至鼻翼,与足阳明经相接。该经从商阳穴至迎香穴,共让20穴。6主穴位、位置功能:

商阳穴
位于食指桡侧距爪甲角后1分许。对于耳聋、齿痛、咽喉肿痛、颌痛肿、扁桃体炎、手指麻木、热病、中风昏迷诸症有疗效。属刺激穴位之一。
二间穴
位于食指本节前,桡侧横纹头凹陷中。对于鼻衄、齿痛、咽喉肿痛,面部神经麻痹、热病诸症有疗效。扣、刺则伤心。
三间穴
位于食指桡侧第二掌骨小头之后方陷中。对于目痛、齿痛、咽喉肿痛、手指、手背红肿诸症。捏、拧则疼痛难忍。
合谷穴
位于第一、第二掌骨背侧歧骨间陷中。对于头痛、目赤肿痛、鼻衄、齿痛、耳聋、面肿、咽喉肿痛、指挛、臂痛、牙关紧闭、口眼喎斜、热病无汗或多汗、经闭、滞产、腹痛、便秘、痢疾、感冒、高血压诸症有疗效。急救穴之一,强按压,臂酸掌麻。
曲池穴
位于屈肘时肘横纹陷中。对于肘臂酸痛、肩臂不举、高血压、上肢关节痛、麻痹诸症有疗效。用力抓捏、半身麻软。
迎香穴
位于鼻翼两旁5分,鼻唇沟中。对于鼻塞、鼻衄、口眼喎斜、多涕、不闻香臭,颜面神经麻痹、风动百痒诸症有疗效。用力点戳,不死即伤。

足阳明胃经从鼻翼旁始,入上齿,绕唇,由耳前到前额,下行经人迎,沿喉入缺盆,穿膈,络脾,属胃。外行之主干,从缺盆经乳中、脐旁到腹股沟,沿大腿前面偏外至足背,进第二趾外端,与足太阴脾经相接。该经从承泣穴至厉兑穴,共计45穴。8主穴位、位置功能:

承泣穴
眼平视时,位于瞳孔直下,下眼眶边缘上方。对于目赤肿痛、流泪、夜盲、视物不清、口眼喎斜、眼睑瞤动诸症均有疗效。用力戳点,则口歪眼斜。
大迎穴
位于曲颔前1.3寸,骨陷中动脉处。对于牙关紧痛、口喎、颊肿、齿痛、颜面神经疾患、耳下腺炎诸症。有力击打、刺戳则命亡。
缺盆穴
位于乳中线直上锁骨上窝之中点,天突旁4寸。对于颈强、颈项偏痛、上肢麻痛、咳嗽、气喘、咽喉肿痛诸症有疗效。穿刺点戳则不能站立。
足三里穴
位于外膝眼下3寸处。对于胃痛、腹痛、腹泄、高血压、盆血、下肢瘫痪、膝关节病、癫痫、神经衰弱诸症均有疗效。为全身性强壮穴位。
丰隆穴
位于踝下8寸处。对于咳喘、眩晕、腹痛、便秘、下肢痛、癫痫诸症有疗效。受到外力的点、弹、踹、铲则疼痛难忍,不可以站立。
解溪穴
位于足背与小腿交界处的横纹上,内、外踝联线之中点。属兴奋穴之一。对于头痛、下肢瘾痪、踝关节及周围软组织疾病有疗效。受到砸、扭、拧则疼不可忍。
冲阳穴
位于解溪穴下1.5寸处,于第二、第三跖骨结合部前方陷处。对于足背肿痛、下肢瘫痪、腹胀、齿痛诸症有疗效。受到外力的踩、跺、蹉则半揣软瘫。
历兑穴
位于足趾端外侧去爪甲角1分处。对于失眠、癔病、扁桃体炎、消化不良、肿足言胻寒、盆血、昏厥、足痛诸症有疗效。兴奋穴之一。

足太阴脾经从足大趾内侧端始,于内踝上与足厥阴经相交,经膝、大腿内侧入腹,络胃,属脾。向上穿膈沿食道旁,系舌根。支从胃分出,穿膈入心中,与手少阴心经相接。该经从隐白穴至大包穴,共21穴。6主穴位、位置功能:

隐白穴
位于足大趾内侧端去爪甲1分处。对于腹胀、月经过多、崩漏、癫狂、多梦、惊风、高血压、脑溢血、半身不遂诸症均有疗效。为治失血病要穴,适用于吐血、咳血、鼻出血、胃出血、子宫出血、直肠出血等症。击、踩则站立不稳。
太白穴
位于第一跖骨小头的后下方,赤白肉际间。主治胃痛、腹胀、身体沉重、痢疾、一切气病,下肢浮肿诸症均有疗效。属络穴、八脉交会之一。
三阴交穴
位于内踝尖上3寸处、胫骨后缘。对于泌尿生殖系统疾病、下腹痛、腹泄、湿疹、神经性皮炎、荨麻疹、高血压、失眠、腰疼肾虚诸症在疗效。弹击、勾踢则半腿酸麻无力。
血海穴
位于膝盖内上端2寸处。对于月经过多、超前、荨麻疹,神经性皮炎、股内侧痛、男女生殖系统病均有疗效。扣、捏、踢则不能站立。
冲门穴
位于腹股沟外端之上缘,曲骨旁3.5寸,大横下5寸。对于睾丸炎、精囊痛、子宫内膜炎、疝气、气肠满、腹寒积聚诸症有疗效。用力踢、点、刺、戳不死则伤。
大包穴
位于腋下中第6肋间隙处,对于喘息、肺炎、胸肋痛、全身痛疼、四肢无力诸证均有疗效。用力击刺则半身麻痹。

手少阴心经从心中始,穿膈络小肠。支脉从心系食道上行,联目系,主干上行于肺,出腋下,沿上肢掌面侧到锐骨、入掌中,至小指末端桡侧,与手太阳小肠经相接。该经从极泉穴至少冲穴,共计9穴。6主穴位、位置功能:

极泉穴
位于腋窝正中,腋动脉内侧处。对于悲愁不乐、胁肋疼痛、心绞痛、肘臂疼冷诸症无法有疗效。如强力点、击、抓、砍,易伤心。
青灵穴
位于肘上3寸,伸肘平臂取之,即少海穴上3寸处。对于肩臂不举、肘关节疼、上膊疼麻、胁痛、目黄诸症具有疗效。扣抓、刺戳则半臂麻木无力。
少海穴
位于肘内侧横纹头,与肱骨上髁之间。对于两臂顽麻、手颤肘挛、项不得回顾、头麻、头面神经痛、肋痛、心痛诸症均有疗效。强力捏、扣则臂部失控。
灵道穴
位于掌后小指侧横纹端直上1寸处。对于心痛、前臂痛、癔病、肘臂麻木诸症具有疗效。用力抓拽砍砸,则指不可屈。

神门穴位于掌后锐骨端陷中,豆骨下、尺骨端。对于心疼、心烦、痴呆、健忘、惊悸、失眠、惊泻、脾虚久泻诸症具有疗效。强力抓、戳则疼不可忍。

少冲穴
位于小指内侧去爪甲1分处。主治热病、中风昏迷、心悸、癫狂、胸胁痛诸症。用力点刺,则伤心损魂。

手太阳小肠经从小指尺侧端开始,沿上肢背面尺侧,上出肩关节,在大椎穴处相交,入缺盆,络心,沿咽下膈,到胃,属小肠。支脉从缺盆向上到外眼角,进耳中,另一支脉从颊向上到内眼角与足太阳膀胱经相接。该经从少泽穴到听宫穴共计19穴。6主穴位、位置功能:

少泽穴
位于小指端外侧去爪甲1分处。对于热病、中内昏迷、乳法汁少、目疾、颈强、臂痛、头痛诸症具有疗效。用力挖剥则疼痛不已。
养老穴
位于屈肘时,掌心朝胸尺骨茎突桡侧骨缝中。对于肩、背、肘臂酸痛、筋挛、麻痹、脑充血弱视诸症具有疗效。扣、砍则臂部麻木不举。
支正穴
位于腕后5寸,当阳谷与小海的连线上。对于颈颌肿、臂外侧痛、手腕痛、热病等具有疗效。强力刺、戳则肘疼不已。
小海穴
位于肘内大骨外,去肘端5分陷中处。对于头项肩背背外后臁痛、心病、肺病、癫痫、耳鸣诸症均有疗效。击、点则臂软不举。
天容穴
位于下颌隅之直后5分。对于颈椎痛、耳鸣聋、牙疼、呕吐、呼吸困难、颈背部痉挛诸症均有疗效。致命穴、用力戳、击不死必伤。
听宫穴
位于耳屏正中与下颌关节之间,微笑张口陷中。对于头耳齿龈痛、半身不遂、失声、耳聋、耳鸣、耳少、耳下腺炎等耳疾患症具有疗效。点、戳则不能听物,重击则亡。

足太阳膀胱经从内眼角始,经前额至头顶与督脉交会,主干入颅络脑。夹脊柱两旁至腰入腹,络肾属膀胱。一支从肩内缘下经髋,大腿后与前支在腘窝处会合,向下沿足外侧缘到足小趾与足少阴经相接。该经从睛明穴到至阴穴,共计67穴。8主穴位、位置功能:

睛明穴
位于目内眦之内上方陷中。对于各种眼疾、颜面疾、鼻炎等具有疗效。击、刺则头昏脑胀。
攒竹穴
位于眉毛内端陷中。对于眼疾、头痛、眉梭骨痛、视力不佳诸症均有疗效。强力打击,则昏厥不起。
厥阴穴
位于第4椎棘突下,旁开1.5寸。对于心脏病、肺气肿、胁痛、呼吸病、胸闷呕吐诸症均有疗效。重力砍、砸则瘫软无力。

三焦俞位于第13椎、第一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对于腰腿寒病,脚膝拘急、两胁胀满、慢性消化系统病、肾病眩晕、热性疼诸症具有疗效。踢、打则首尾不顾。

委中穴位于腘窝横纹终点处。对于中风、腰腿肿痛、膝不得屈伸、风湿麻痹、下肢瘫痪诸症具有疗效。属健康穴位之一。

飞扬穴
位于外踝骨上7寸处。对于头痛、目眩、鼻塞、鼻衄、腰痛、腿软无力诸症均有疗效。点、弹则不能站立。
昆仑穴
位于外踝后,跟骨上陷中。对于项强、头育、肩背拘紧、腰痛不可俯仰、脚跟踝关节肿痛、晕眩、衄血、下肢瘫痪、坐骨神经痛诸症均有疗效。勾踢、蹬踹则疼痛难忍。
至阴穴
位于足小趾外侧,去爪甲1分处。对于小便不利,风寒头肿、差别重足轻、鼻塞、目痛、足痛、项痛、头顶痛、矫正胎位、难产均有疗效。用力挖剥则半边无力。

足少阴肾经从足小趾始,沿内踝上行,经下肢内侧后部,穿脊属肾,络膀胱。上干从肾出,穿膈入肺,沿喉至舌根。支脉从肺出络心,与手厥阴心包经相接。该经从涌泉穴至俞府穴,共计27穴。8主穴位位置功能:

涌泉穴
位于足底前中交界处,踡足时呈凹陷中。主治一切头痛、休克中暑、足心热、小儿惊风诸症具有疗效。急救穴位之一。
太溪穴
位于足内踝后,跟骨上陷中。对于神衰、腰痛、泌尿生殖系统病、齿痛、咽喉炎、肋腺炎、寒热咳逆不食、嗜卧心痛诸症均有疗效。击戳站立不住。
大钟穴
位于内踝之后下方,当跟腱附着部的内侧凹隐中。对于喀血、气喘、腰脊强痛、痴呆,嗜卧足跟痛、足冷、便秘、淋痛诸症具有疗效。勾踢、弹击则疼痛不已。
筑宾穴
位于足内踝后上方太溪穴上4寸处。对于下肢瘫痪、无汗、自汗、盗汗、泌尿生殖系统疾患均有疗效。受强力砍一砸则半身软酸无力。
横骨穴
位于耻骨上际,曲骨旁5分处。对于阴部痛、小便不利、遗精、阳萎、膀胱炎、腹疼、腹水诸症具有疗效。用力击打,不死则伤。
肓俞穴
位于脐旁各5分处。对于胃痉挛、胃病、呕吐、腹胀、便秘、肾病具有疗效。强力击打,则不能食物。
石关穴
位于肓俞穴上3寸,建里旁5分处。对于呕吐、腹痛、便秘、产生腹痛、淋病诸症均有疗效。外力刺、戳则呕吐不止。

俞府穴位于第一肋间隙与锁骨下缘之陷中、璇玑旁开条2寸处。主治咳逆、上气、喘息、胸痛、胃疼发炎诸症。强力击、点则气逆不上行。

手厥阴心包经从胸中始,出属心包,旁隔,络三焦。外行主干出胁、至腋中,沿上肢掌面入掌中,至中指末端,支脉从掌中至无名指尺侧端,与手少阳三焦经相接。该经从天池穴至中冲穴,共计9穴。6主穴位、位置功能:

天池穴
位于乳头外1寸,第4肋间。对于胸闷、肋痛、腋下肿痛、瘰疠诸症具有疗效。用力击、戳伤心损肺。
郄门穴
位于腕纹上5寸处。对于心悸、心痛、心律不齐、胸肋痛、膈肌痉挛、呕血、上肢瘫痪诸症均有疗效。如用外力击、砸、砍、刺则臂伤。
内关穴
位于腕横纹上2寸处。对于各种心疾、休克无脉症、高血压、胃痛、呕吐、急性胆道疾患、呕逆、痫症、癔病、胸肋痛、哮喘、血管神经性头痛、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多发性神经炎、热病疟疾诸症具有疗效。用力扣抓、拧提则小臂麻木不举。
曲泽穴
位于肘窝陷中。对于胃痛、呕吐、热病、心病、肘臂痛、膈肌痉挛、呕血、上肢瘫痪诸症均有疗效。强力砍、砸臂软无力。
劳宫穴
位于握拳时,当中指与无名指之间掌中心。对手癫狂、痫症、口疮、口臭、呕吐、呃逆、手癣、齿龈炎,咽下困难、中风衄血、饮食停滞、下血、手掌热诸症均有疗效。是三心吐纳穴(头顶心百会、脚心涌泉、掌心劳宫)之一。
中冲穴
位于中指端去爪甲1分处。主治中风昏迷、舌强不语、热病、中暑、心痛、小儿惊风、手指拘挛诸症。用力挖剥则掌酸无力。

手少阳三焦经,从无名指尺端侧始。沿上肢背面正中至肩,在大椎穴相交,入缺盆,分膻中,络心包,穿膈,分属三焦;支脉从耳后入耳中,出经颧弓上缘,到外眼角,与足少阳胆经相接。该经从关冲穴至丝竹空穴,共计23穴。8主穴位、位置功能:

关冲穴
位于无名指外侧去爪甲1分外。对于头痛目赤、咽喉肿疼、舌强、热疾、心烦、唇干舌裂、昏迷急救特有疗效。急救穴之一。
阳池穴
位于手腕横纹陷中。对于腕痛、肩臂不得举、感冒、子宫病、耳聋、耳鸣诸症具有疗效。强力抓、点击,则腕死不活。
天井穴
位于肘尖后1寸,两筋间陷中。对于颈项肩肘腰各处痛、咳嗽、颈淋巴结病变,偏头痛诸症。用力击打,则疼痛不已。
臑会穴
位于肩后廉去肩头3寸,为三角肌之后缘。主治肩痛引胛、项肿、肩臂麻木、目疾诸症。刺、戳、点击则臂软不举。
肩髎穴
位于上臂平举时,肩外端后陷中。主治肩重臂痛不举,半身不遂诸症。受到强力砍、砸则半身麻软无力。
翳风穴
位有耳根后5分。对于颈椎疾、口眼无喎斜、耳鸣耳聋、肋腺炎、中耳炎、咽病、不能言、目疾诸症均有疗效。用力击打,不死必伤。
耳门穴
位于耳屏前,肉峰上缺口处,张口呈凹陷中。对于耳鸣聋、上齿痛、颜面麻痹诸症均有疗效。击则伤耳、必死。
丝竹空穴
位于眉毛外端、略入于眉毛中凹陷处。对于偏正头痛、目眩、目赤痛、颜面神经麻痹诸症均有疗效。击、打则伤目、头昏。

足少阳胆经从眼外角始,由额角到耳后,至大椎与督脉交,入缺盆。一支从眼外角下经颊车到缺盆与主干合。后分二,1支经胸穿膈络肝,属胆,另支从缺盆沿胸侧下于髋,沿大腱外侧至外踝,入四趾端。支与足厥阴肝经相接。该经从瞳子髎穴至足阴窍穴,共计44穴。8主穴位、位置功能:

瞳子髎穴
位于目外眦5分陷部。对于眼目诸疾、三叉神经炎、颜面神经痉挛及麻痹、头痛诸症均有疗效。用力点、戳则神志不清,辰时勿被击打。
听会穴
位于耳屏前陷中,张口有凹陷处。对于耳疾、牙痛、面瘫诸症具有疗效。重力击打必伤,卯时被击则亡。
风池穴
位于风俯两旁、项肌外侧入发际5分陷中。对于头痛、目疾、鼻疾、感冒、项强、肩背痛、落枕、口眼喎斜、中风不语诸症均有疗效。急救穴位之一。
肩井穴
位于肩上,约当大椎与肩峰间之中点处。对于头项强、肩背痛、手臂不举、高血压、乳腺炎、乳汁减少诸症均有疗效。用力按压不可以站立。
阳陵泉穴
位于屈膝时,膝外侧关节之下,腓骨小头微前下方陷中。对于偏瘫、胆道疾患、腰腿痛、眩晕、吞酸、膝痛不可屈伸、麻痹诸症均有疗效。踢、弹则疼痛不立。
外丘穴
位于足外踝尖上5寸处。对于下肢痛、痿痹、目疾、乳痈诸症具有疗效。勾踢蹬踹侧半腿麻木。
足临泣穴
位于中小趾、四趾本节后陷中。对于乳腺炎、月经不调、耳鸣、耳聋、偏头痛、胁肋痛、全身酸痛、麻痹、失眠、目外眦痛、目眩诸症均有疗效。踩、跺、蹉则疼痛不已。
足窍阴穴
位于足第四趾外侧,去爪甲1分处。对于头痛、目痛、舌强、麻痹、胸胁咳逆、转筋、多梦、失眠诸症均有疗效。弹、踹勾踢则不能站立。

足厥阴肝经从足大趾爪甲侧始,上行胫骨内缘,大腿内侧上行,绕阴至小腹,挟胃,络胆、属肝。上穿隔,布胁肋、沿咽,在巅顶与督脉交会。支出目系经颊里绕唇,另支出肝,穿隔注肺,与手太阴肺经相接。该经从大敦穴至期门穴,共计14穴。6主穴位、位置功能:

大敦穴位于足大趾端外侧去爪甲1分处。主治睾丸偏坠、疝气、子宫脱垂、腰痛血崩、遗尿、月经过多诸症。属强壮穴位之一。

中封穴
位于足内踝上5寸处。主治崩漏、月经不调、女性生殖系统病、尿闭、阳萎、足胫寒酸下肢痉挛诸症。弹勾、刺戳则酸麻难立。
中都穴
位于中封穴上2寸处。对于崩漏、疝气、小腹痛、膝肿痛诸症均有疗效。点、弹、蹬踹则疼痛难忍。
急脉穴
位于耻骨下外侧,距任脉2.5寸。当气冲之外下方腹股沟处。对于睾丸病、外阴部痛、疝气诸症具有疗效。力戳则伤残。
章门穴
位于侧腹部第11软骨尖端下。对于脾肿大、腹泻、消化不良、胁肋痛、腰背冷痛具有疗效。用力击打则减寿。
期门穴
位于乳中线上,乳头下二肋间,当第6肋间隙处。对于喘息、黄疸、肝、肾、肺、胆囊炎、胃病、胸膜炎、胁肋痛、呃逆诸症均有疗效。用力刺、戳、铲不死则残。

督脉从会阴始,向后沿脊柱内上行,至几府入脑,上行主顶,沿额、鼻柱至上齿。该脉从龈交穴至长强穴,共计28穴,并与任脉相接为小周天,一天12时辰内练功都好。6主穴位、位置功能:

长强穴
位于骶骨尖端下5分处。对于阳萎、脱肛、腹泻、腰脊痛、慢性搐搦、大小便难诸症具有疗效。用力踢、弹则下肢瘫痪。
命门穴
位于第二腰椎棘突下。对于腰病、脊强、脱肛、尿床、角弓反张、头痛、腹痛、脊髓炎、生殖器病均有疗效。用力击打则不易生育,重打则一日晕昏不醒。
脊中穴
位于第11胸椎棘突下。对于癫痫、嗜喘、湿疹、脊背强急诸症具有疗效。强力砍、刺则伤心。
风府穴
位于项后入发际1寸处。对于头痛、项强、中风、衄血、感冒、颈椎病、咽喉肿痛、半身不遂诸症均有疗效。重力击打不死则伤。
百会穴
位于两耳连线,当头之正中。对于头痛、眩晕、神经衰弱、盆血、低血压、颈椎病、癫、狂、痫、中风、子宫脱垂、夜尿诸症均有疗效。用强力砍、砸则死。
龈交穴
位于唇内牙床正中上间处。对于泪多、眼疾、颈椎病、鼻塞、摇摆、痉挛诸症具有疗效。是督脉与任脉小周天的交合点。

任脉从会阴始,沿腹、胸中线至咽喉,到上颌绕唇,沿面颊达目下。该脉从会阴至承浆穴,共计24穴。11主穴、位置功能。

会阴穴
位于两阴之间,对于下阴多汗、尿闭、便秘、月经不调、生殖器病、痔疮、阴痒痛、遗精、癫狂诸症。伤者7日死。
曲骨穴
位于脐下5寸,耻骨联合之上方。对于遗精、阳萎、月经不调、白带、痛经、盆腔炎、尿失禁、尿潴留、淋病等症具有疗效。重击则阳不举。
关元穴
位于脐下3寸处。对于阳萎、遗精、痛经、月经不调、腹泻、腹胀、遗尿、诸虚 百损等症。为全身性强壮穴。
气海穴
位于脐下1.5寸。对于遗精、痢疾、正气不足均有疗效。重击伤气、化力,是全身纳气之海,在武术、气功中称为丹田。
神阙穴
位于脐中央。对于脑充血、水肿、中风、腹寒、肠鸣、一切急病。刺、戳猛击则残。
巨阙穴
位于脐上6寸处。对于心胸痛、反胃吞酸、噎嗝、呕吐、癫症、心悸及其它心脏病、喘咳。劈打者数月不愈。
鸠尾穴
位于剑突下,脐上7寸。对于心炎、咽炎、神衰、狂痫、心绞痛、呕吐诸症均有疗效。力击则伤残。
膻中穴
位于两乳之中间。对于胸郁、胁痛、咳嗽、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乳炎、心痛、肺肿、乳闭或量少诸症均有疗效。此穴称为中丹田,击则伤神。此穴又称为中丹田。
华盖穴
位于胸骨正中线,平第一肋间隙。对于咳嗽、气喘、胸痛诸症具有疗效。重击则人事不知、血迷心窍。
天突穴
位于喉结下2寸,宛宛中。对于咽喉炎、喘息、不能言、扁桃体炎、咳嗽、气喘、支气管炎诸症有疗效。刺、戳则不能语,哑穴之一。
廉泉穴
位于外喉头上横纹中。对于中风、颈项痛、麻痹疼痛、乳肿、不语、摇摆、痉挛、龈肿牙痛诸症均有疗效。重击则亡。

冲脉从气冲穴始,挟脐直上,过肾经之横骨,经大赫、气穴、四满、中注、折入任脉的阴交。再回肾经的肓俞,上行经商曲,过幽门、入咽喉,绕唇而终。共计21穴。5主穴位、位置功能:

气冲穴
位于两髋骨前中线,外开3分外。内气催穴,对于外阴肿疼、疝气、月经不调、腰疼、饱不得卧诸症均有疗效。点、戳下肢麻瘫。
横骨穴
位于耻骨联合上中,气冲内2分处。对于阴痛、遗精、阳痿等症具有疗效。踢、点则疼痛难忍。
气海穴
位于脐下1.5寸,亦称下丹田。纳气炼丹炉鼎。对于阳痿、遗精、月精不调、腹泻、遗尿、痢疾诸症。为全身强壮穴之一,重击气泄。
肓俞穴
位于脐旁开各5分处。对于胃痉挛、呕吐腹胀诸症。受外力击砸,则伤胃损肾。
幽门穴
位于上腹中心巨阙外开5分处。对于腹疼、呕吐、泄泻、喘息诸症具有疗效。力击不伤便死。

带脉出自14椎,起于季肋之下,足厥阴章门穴内,与胆经并行,过带脉,五枢、维道之穴,前行围全身而微垂,左右衔接似腰带。共计3穴。3主穴位、位置功能:

维道穴
位于髋骨上侧1寸处。内气催穴,对于腹部胀满、阴阳脉虚、胁肋痛、黄疸、腰髋痛诸症具有疗效。受外力击打则瘫卧不起。
五枢穴
位于盆骨前棘穴内2分处。内气循行对于手足中风不举、痛麻发势拘挛、头痛风肿、黄疸、呃逆、腰胁疼痛诸症均有疗效。

如受点、戳、踹踢侧脾胃不和、郁抑胀满。

带脉穴
位于盆骨外上1.5寸。对于下肢软弱、足痿、湿邪、女子恶露、白物满诸症具有疗效。用力击点,周身酸软无力。

阳维脉起于足太阳之金门穴,上行入足少阳之阳交穴,本脉之郄沿膝外侧上过髀枢,经少腹侧部而至季肋处,足少阳经之日月穴,上行肩背后面的外侧,历手阳明经之臂臑、手少阳经之臑会,再折回肩背上颈项至风池阳白,下至足少阳经本神穴而终,共计8穴。4主穴位、位置功能:

金门穴
位于外踝下1寸,申脉前5分陷中。对于癫痫、惊风、腰疼等症均具疗效。外力点、勾踢侧踝痹痛。
臑俞穴
位于肩胛后,大骨下,肩上廉陷中。对于头痛、感冒、中风等症具有疗效。用力点、刺伤神、伤心。
阳白穴
位于眉中央直上1寸处。正视时,直对瞳孔。对于前头疼、呕吐、三叉神经痛诸症均有疗效。猛力击打头昏眼花。

阴维脉起于诸阴之交,循行胸腹,它包括的俞穴有任脉、肾脉、肝脉、脾脉,主一身之里。共计7穴。5主穴位、位置功能:

三阴交穴
位于内踝上3寸,胫骨后缘处。气血催穴,对于泌尿生殖系统疾病、下腹疼、湿疹、神经性皮炎、荨麻疹、高血压、失眠、腰疼、肾虚诸症均有疗效。踢、弹则不能站立。
筑宾穴
位于足内踝后直上4寸处。主治下肢瘫痪、无汗、自汗、盗汗,泌尿生殖系统病。强力踢、弹、刺、戳则下肢瘫软不可站立。

冲门穴位于腹股沟外端之上缘,旁开3.5寸。对于睾丸炎、精索痛、子宫骨膜炎、疝气、气肠满、腹寒积聚症均有疗效。用力击打则半身软瘫。

腹衰穴
位于脐上3寸,旁开4寸处。对于肝、胃疾患、消化不良、腹疼、便秘、痢疾诸症具有疗效。重击、蹬踹则残。
天突穴
位于喉结下2寸,宛宛中心处。对于咽喉炎、支气管哮喘诸症均有疗效。强力击、点则哑、死。

阳蹻脉直于足外踝下申脉穴,绕行外踝后下侧,经过仆参穴至跗阳。向上经过胁肋到腋后缘小肠经之腰间俞穴,循行肩臂外侧,过大肠经之巨骨、肩髃沿颈而上至唇边。胃经之地仓穴,过巨髎、承泣至睛明穴到发际风池而终。共计10穴。4主穴位,位置功能。

申脉穴
位于外上5分陷中。气血循行,对于头痛、腰脚酸疼、膝盖寒酸不能久立、周身关节不伸、动脉硬化诸症均有疗效。为人脉交会之一,并具有扩张脉管,伸展关节之作用。
肩髃穴
位于肩端两骨间陷中。对于肘臂酸疼、半身不遂、麻痹诸症均有疗效。抓、捏、点、击则全臂麻软。
臑俞穴
位于肩胛后,大骨下,肩上廉陷中。对于肩、背软背、无力之症具有疗效。强力击打则肩背酸疼不举。
地仓穴
位于唇角外1寸处。对于三叉神经痛、颜面痉挛、麻痹诸症均有疗效。戳、刺则痛疼难忍。

阴蹻脉起于足内踝下之照海穴,经过阴部,上贯胸内,入于缺盆,沿喉咙出人迎穴之前,经颊部至目内眦之睛明穴与太阳穴会而终。共计2穴。2主穴位,位置功能:

交信穴
位于足内踝后上方腓骨后缘处。气血循行,对于足病、下肢肌萎缩、腰脊痛、下肢瘫痪、泌尿生殖系统病均有疗效。强力踢、砍、点、戳,则下肢软瘫无力。
照海穴
位于足内踝下5分处。内气催穴,对于小便淋漓、膀胱气痛、肠鸣,食积腹脐病、呕泻胃翻便紧,难产昏迷积块等症均有疗效。点、戳则痛疼难忍,不可站立。
Back To Top